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藜麦营养成分的遗传与环境影响
作者:赵昕  发表日期:2025-04-14    

  藜麦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超级谷物”,在全球粮食安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四种藜麦品种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营养成分差异,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些差异的影响。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因其高营养价值而被誉为“超级谷物”。近年来,藜麦的种植在中国逐渐兴起,尤其是在甘肃等地区。然而,关于藜麦的营养成分如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研究团队选取了四种藜麦品种(Longli-1Longli-3Longli-5 Longli-7),分别在甘肃省的天祝县和东乡县进行种植。通过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技术,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藜麦籽粒的内部微观结构,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全面检测,包括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类胡萝卜素、总黄酮和脂肪酸。

研究发现,藜麦的营养成分在两个生长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藜麦的平均粗蛋白含量在东乡县(DX)为14.93 g/100 g,而在天祝县(TZ)则为11.618.53 g/100 g。此外,东乡县种植的藜麦在游离氨基酸含量上普遍高于天祝县。研究人员还发现,藜麦籽粒中的矿物质含量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而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的含量则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Boruta SVM-RFE),研究人员识别出11个关键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是导致两个生长地点藜麦营养成分差异的主要因素。这些生物标志物包括1种微量元素(硼,B)、4种非必需矿物质(铪,Hf;砷,As;铊,Tl;铅,Pb)、3种必需氨基酸(色氨酸,Trp;缬氨酸,Val;苏氨酸,Thr)和3种非必需氨基酸(丙氨酸,Ala;天冬氨酸,Asp;精氨酸,Arg)。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藜麦的营养成分,还为在中国进行更精确的农业实践和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这些发现也为未来的藜麦育种工作提供了指导,有助于开发出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从而进一步推动藜麦在中国的种植和应用。

该论文通讯作者为赵昕副研究员和赵鹏善研究员,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的资助。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藜麦的营养特性和环境适应性,以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