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简称西北研究院)生态与农业研究室主任、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李新荣研究员等所著的《中国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态生理学研究》于2016年1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对荒漠系统生态和水文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维持着荒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生物土壤结皮的这些功能主要取决于组成其群落的生物体及多样性,它们对环境胁迫和气候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近年来,生物土壤结皮在维系荒漠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已越来越被学界所认可。然而,人类对于生物土壤结皮中微型生物的种类组成、结构、形成条件、演替规律及其生态功能机理还缺乏足够认识,这既是务必探明的科学问题,又是荒漠自然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中国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态生理学研究》是继《荒漠生物土壤结皮生态与水文学研究》之后,李新荣和他的研究团队的又一力作。该书在上一本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研究团队自1999年至今十余年的研究成果。全书重点研究了生物土壤结皮群落中不同的微型生物类别、优势种分布格局对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变化和干扰的响应,以及各种胁迫对特定生物土壤结皮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突出回答了为什么生物土壤结皮能够发挥诸多复杂的生态和水文功能,以及其在干旱、半干旱荒漠生态重建和恢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认为未来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会直接通过改变生物土壤结皮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格局而影响其多样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导致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而提出生物土壤结皮维系荒漠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沙地植被,特别是人工植被系统稳定性持续发展的观点。此外,通过十余年的长期定位研究,提出了利用以生物土壤结皮繁育拓殖为主的综合固沙模式,并在沙化土地恢复的实践中得到验证。
本书的出版必将在推动我国沙漠化治理和风沙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等相关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方面有所启示和借鉴;并可为生态学、土壤学、生理学、微生物学、水文学和全球变化研究者以及从事防沙治沙、荒漠生态恢复和生态系统管理的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