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青年生态学家左小安:研究沙漠20载
作者:赵昕  发表日期:2018-05-08    

青年生态学家左小安:研究沙漠20载
作者: 奈曼站 更新时间: 2018-05-07

 

新华社兰州54日电(记者张玉洁)今年甘肃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左小安在沙漠边长大,深受风沙之害,现在,40岁的他研究沙漠已有20年,试图通过风沙区恢复生态学研究寻找人与自然的平衡。


2007年,左小安(右)在科尔沁沙地进行土壤取样。(资料图片)

左小安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年,左小安出生在甘肃省张掖市郊,他家离最近的沙漠只有三四十公里。他从小就知道风沙的厉害每年春天,沙尘暴汹涌而来,天昏地暗好几天,非常可怕。他说。


2007年,左小安(中)在科尔沁沙地进行植被调查。(资料图片)

科尔沁沙地本是茵茵草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剧烈的气候变化,让这里一度成为中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实施禁牧封育政策的同时,科学家积极示范推广机械与生物固沙等方法。2000年以后,科尔沁沙地实现了整体性沙漠化逆转。

为获得长期、有效的数据,10余年间左小安持续在科尔沁沙地做调查。最初几年,他每年至少6个月身处茫茫沙海。

七八月份是最适宜观测沙漠植被的季节,也是最酷热难耐的时候。车开不进去的地方就得徒步,动辄就要在松软的沙地上走七八公里。植被、土壤采样需要跪着,甚至趴在地上,而地表温度有时高达60摄氏度。左小安回忆道。


2017年,左小安在酒泉瓜州荒漠区进行植被调查。

朋友们在都市谈恋爱,正值青春的左小安却在与漫漫黄沙打交道。但艰苦的工作却让他越来越觉得沙漠有意思:沙漠并非不毛之地,红柳、梭梭、骆驼刺各有生长习性,偶尔窜出的蜥蜴让沙漠多了灵气。而锁阳、肉苁蓉等名贵药材,只有在沙漠中才能生长……

我是做这行的,就喜欢深入沙漠腹地做调查。去了解不同沙丘的植被和生境状况,为沙漠化土地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很有意义。他说。


2017年,左小安等人在酒泉瓜州荒漠区进行土壤取样。

在十余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左小安及其团队围绕风沙区植被与土壤关系开展研究,在半干旱风沙区退化植被恢复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团队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左小安开始将视野拓展到荒漠--草地生态学研究上,并将恢复生态学原理、理论与技术结合,服务国家战略,为地方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都说四十不惑,但对左小安来说,神秘的沙漠不断向他抛出问题,疑惑仍是多多。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有好转趋势,但仍需加强保护。他说。

相关文章